查看原文
其他

《风景园林》2019-09刊首语 | 王向荣:以柔克刚的弹性

王向荣 风景园林杂志
2024-08-31


全文刊登于《风景园林》2019年第9期 P4-5


以柔克刚的弹性

伴随着世界人口的飞速增长,人类开发利用地球的区域不断扩大,对环境的干预也不断加强。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生活在城市,在全球性的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大量城市建设用地的拓展都是通过如围海造地、砍伐森林、挖掘山体、填埋湿地、渠化河道、侵占农地等压缩自然区域的方式来实现的。在许多地区,人类对环境干预的强度远远超过了自然本身的更新能力,这对全球的生态系统造成了无法估量的负面影响,全世界都面临着越来越严重和复杂的环境问题。

工业革命以来,人们更相信和依赖技术来抗拒自然灾害。当代城市建造了大量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如堤坝、水闸、排水管网等,来抵御城市所面临的暴雨、洪水和风暴潮等灾害。然而这些看似完备的基础设施,在自然灾害面前似乎并没有预想中强大的抵御能力,一场暴雨或一次台风都可能给城市带来巨大的灾难和损失。

随着气候变化、海平面上升及人类对环境干预的不断增强,自然灾害的发生愈发频繁,强度也愈加严重。而人类建造的抵御灾害的基础设施都是刚性的和静态的,很难应对不断变化且难以预见的新的环境问题。同时,城市也是不断发展的,按照一个固定标准建造的基础设施无法保证一个动态变化的城市的安全。再加上地质条件变化、设施老化等原因,许多基础设施都会存在着功能退化和安全隐患的问题。另外,基于抵御自然过程而建造的基础设施大多是与自然割裂和分离的,这些设施对当地的自然、文化和景观会带来许多不利的影响,往往使城市失去了有机的结构、宜人的尺度和诗情画意的风景。因此,要有效地避免自然灾害造成的巨大破坏,城市必然要另辟蹊径,寻求新的解决方案,于是弹性城市的概念便应运而生了。

弹性是指一个系统在受到外部干扰下具有不会崩溃的能力。依弹性思维,城市的安全建立在其应对外界干扰的能力上。一旦受到灾害的威胁,城市能够消化并吸收外界干扰、抵御灾害的发生。如果冲击和干扰产生了不利的结果,城市能够较快地恢复到平衡的状况。

弹性城市强调的不仅仅是抵御外部灾害的能力,还特指通过消化和吸收从而化解外部冲击的能力。可以说,弹性的观念来自于人们对自然更深刻的理解。如果将人工建造与自然对立,建造刚性的基础设施就是人类应对自然灾害的直接选择,目的是控制自然,将干扰排除在外;如果认为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工建造可以与自然和谐共生,那么人、城市与自然环境就可以形成相互关联、相互融合的关系,自然的冲击也就可以被吸收和消化。弹性是一种以柔克刚的思维,一座具有弹性的城市,在平时呈现出人工建造与自然之间的融合与平衡,面对灾难的冲击时能保持动态稳定的状况。

要实现弹性城市的目标,完整的具有弹性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必不可少,它由自然环境和人工建设的水岸、湿地、绿地等共同组成,构成了城市内外完整的生态网络。生态基础设施将自然引入城市,也将城市转化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从而使得城市具有应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调节能力。

如何实现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完整性和弹性呢?首先必须为城市内外的自然留下充分的空间。古时的湖泊疏浚、退圩还湖,今天的留白增绿、退耕还林等措施都是为了增加储蓄洪水的缓冲空间,从而使得区域或城市具有抵御洪水的更大的弹性。然后,还应该连接这些自然空间,构筑起一个从区域到城市再到街区的全尺度的生态网络系统。同时,这个系统必须要顺应当地的条件,具备自然的过程,拥有本地化多样的自然类型,从而具有环境适应性和应对外界干扰的能力。这一系统还要具有综合的功能,包括生态保护与修复、气候调节、雨洪管理、生物多样性和栖息地维护,以及审美、公益、教育、游憩等。

刚性的城市防护基础设施依然不可或缺,但是弹性的思想启发我们可以将相当多这样的基础设施结合到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之中,既有效地帮助城市这个日益庞大、复杂而脆弱的系统平安地度过每一次冲击并迅速恢复,又能平衡城市中自然与人工的关系,使得人工建造的城市充满自然的气息和诗情画意。

主编:王向荣教授

2019年9月5日


完整深度阅读请参看《风景园林》2019年9期

扫描下方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店铺购买

扫描或点击图片

识别图中二维码购买

《风景园林》2019-09

专题:韧性景观

微信编辑 程秋爽

微信校对 王一兰


声明

本文版权归本文作者所有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如需转载请与后台联系

欢迎转发


《风景园林》服务号

论文管家 掌上实时交流

微信号:LAvision2018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风景园林杂志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